有时我们会看到由于长期使用某些药物而导致皮肤出现脱色性病变。这种由药物引起的白斑被称为药物性白斑。药物性白斑是一种继发性白斑,与白癜风不同。
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多种多样,有些是通过直接接触药物引发的,例如,在眼部周围发生的白斑通常是由滴眼液引起的;有些是通过光敏感作用引发的,例如服用人造香料、口服降糖药和降压利尿药。
这些药物中含有磺胺基成分,例如磺胺、噻嗪、氯噻嗪等,这些成分对光敏感。这种通过光敏机制引起的白斑,通常同时伴有色素沉着现象,即白斑与黑色皮肤同时存在;或者药物中含有巯基,通过与酪氨酸酶竞争铜离子,使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从而干扰黑色素的正常代谢,阻止黑色素的形成,导致白斑的形成。含有巯基的药物包括胱氨酸、半胱氨酸、二巯基丙醇和青霉胺等。
此外,长期使用或经常使用的硫脲、硫脲嘧啶、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也会影响黑色素的合成与代谢,导致白斑的发生,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注意。还有报道称,鸟呋喃西林和对苄氧酚外用有时会引发类似晕痣的改变,也需要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