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中药看似简单,但是其中的细节有很多需要注意。首先是锅的选择,不是任何材质的锅都适合煎煮中药,砂锅或搪瓷锅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想要煎出一副药效极好的汤药,必须要了解以下注意事项。

一、选好药锅
有一个故事告诉我们,选择好熬药工具是熬药的首要环节。熬药最好选用砂锅或搪瓷锅。目前一些人选用铝锅,严格来说也不符合标准。不宜使用铁锅熬药。中草药中含有一种叫鞣酸的化学物质,它碰上铁和其他贵重金属会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或其他鞣酸盐。这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另一方面,草药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生物碱因得不到鞣酸而不能溶解于水,从而降低药效。

此外,熬药用锅必须清洁,每次熬药完毕最好立即去渣洗净。如果锅内残留一些药渣,将会影响再次熬药的效果。
二、注意加水量
熬一剂药,应掌握好用水量。太多的话,会无端地延长药物熬时间,使一些不宜久熬的药物失效,况且药汁太多,病人也不能都喝下;太少的话,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熬出,容易熬干。
熬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一般熬药时水面以高出药面1~2横指为宜。当然,用水的多寡也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属于滋补类的药物,熬头汁需水约300毫升,二汁约300毫升;解表药,头汁约300毫升,二汁约100毫升;一般药,头汁约200毫升,二汁约200毫升。
另外,还应根据医生处方中的用药量来确定。有时医生开出一些剂量较大的处方,一副药中可能有二十多味药物。考虑到一些药物的吸水性和体积大的特点,需要相应地增加水量。

常见的加水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熬药代水法。将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熬,弃渣取汤,然后用其汁熬其他药物。②分熬合汁法。将需水量大和需水量小的药物分别熬,各滤取汁,再混合熬浓缩。③多汁浓缩法。将药物合在一起熬,熬上两三次,将每次熬取的约300毫升的药汁滤掉杂质后混合在一起继续熬,浓缩至约400毫升后服用。前两种方法适用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剂量大的药物的情况,最后一种方法适用于方剂中一般都是剂量较大的药物。
熬药时,不宜频繁加水,这不利于药物的分解。如果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以适量加点开水。对于需要较多水的草药,最好提前准备好多一些水。
三、掌握火候
古人对熬药的火候要求相当严格。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曾说:“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火候过急,会使汤液沸腾外溢,造成浪费;另外,药汁也会很快熬干,药效不能充分熬取出来,且容易熬干。小火熬煮则费工费时。一般常采用将火煮沸,然后慢火熬至液体成熟的方法。一般感冒药不宜久熬,多采用急火煮取;滋补药则宜小火久熬慢煨。中医外科炼制丹药时,尤其强调掌握好急火和小火。

四、注意时间
药物有可以久煮的,也有不可以久煮的;有的药物只有久煮才能熬出药效,有的药物久煮反而会降低药效。因此,把握好药物的熬时间也非常重要,通常需要根据药物的质地和功效来确定。
1.滋补类药物:俗称"补药"。这类药物大多是植物的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质地坚硬厚实,难于溶解,熬药前常需要将其捣碎,并适当延长熬药时间。一般头汁煮沸后,再慢火熬煮半小时至一小时;二汁煮沸后再煮半小时左右。个别的药物需焖煮数小时以上。
2.解表发汗类药物:俗称"清热解毒药"。这类药物大多是植物的全草、花、叶,质地轻扬,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熬太久则易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飞散,降低药效。一般采用急火煮沸后,再煮5~10分钟即可。
3.常规药物:即一般治疗药,具有多种功能,因此熬药时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煮沸后再煮半小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