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广泛传播,每年都会爆发不同程度的疫情。鉴于全球流感对健康的重大威胁,本文综述了流感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面的信息。
流感病毒包括甲、乙、丙和丁四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最常见,每年是流感高发季的主要病原体。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和动物,而丙型和丁型流感病毒主要影响动物。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以及说话时释放的飞沫传播。人们也可能通过与病毒污染的物体接触或吸入含有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流感。感染后,病毒会在出现症状前的24-48小时开始释放。遮挡口鼻、勤洗手以及使用酒精消毒剂、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是阻止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
流感的潜伏期通常为2天,一般为1~5天。流感表现出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头痛、全身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还伴有咽痛、干咳等呼吸道症状。全身症状通常持续7天,但虚弱和咳嗽可能会持续数周。成人的发热通常持续3天左右,体温范围在38℃至41℃之间。流感还常引发严重的额叶头痛,特别是在头部突然运动时加重。一般情况下,流感患者会在数天内从单纯感染中康复,但长期或持续的症状可能是并发症的征兆。例如,持续发热伴随头痛可能是鼻窦炎的症状。流感还可能导致眼部症状,如眼球运动疼痛和畏光,眼睛红肿、流泪和充血等。由流感引起的咽痛通常持续5天。儿童的流感症状与成人相似,但也可能有恶心、胃痛、中耳炎和呕吐等其他表现。
流感的对症治疗通常包括解热镇痛药。尤其是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有效缓解发热、疼痛和其他全身症状。然而,应避免给儿童使用阿司匹林,因为它与流感后的肝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瑞氏综合征)有关。镇咳药通常用于缓解咳嗽。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抗生素可缩短病程或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因此抗生素的使用仅限于治疗细菌性并发症。
对于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流感患者,应及早采取经验性抗流感病毒治疗。早期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并缩短住院时间;即使发病超过48小时,重症患者仍然可以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对于非重症患者,没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应全面评估风险和收益,权衡是否采用抗病毒治疗。
目前可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主要分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血凝素抑制剂和M2离子通道阻滞剂三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均有效。
血凝素抑制剂阿比多尔通过阻断流感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而抑制病毒复制,可用于治疗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成人口服阿比多尔的剂量为每次200mg,一日三次,持续5天。然而,关于老年人、儿童和孕妇的安全性尚不明确。而M2离子通道阻滞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对目前流行的流感病毒株耐药,因此不推荐使用。
接种流感疫苗仍然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降低感染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推荐优先为60岁以上老年人、6个月至5岁的儿童、孕妇、6个月以下儿童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和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接种流感疫苗。
根据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每年10月开始,我国各地陆续进入流感冬春季流行季,因此我们需要注意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并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