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18个人养1人;15年前,10个人养1人;2015年,3个人养1人;2050年,1.3个人养1人……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养老现实。养老金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5月底,人社部发布了《2014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万亿“缺口”引发争议
“养老金有3.5万亿的结存,为什么还有人说存在缺口?”45岁的李明岚对此感到困惑不解。作为最年长的70后,她对养老金和延迟退休等一切事关自身利益的问题都十分关注,也时常对未来养老感到焦虑。
李明岚的疑虑代表了相当多70后和80后所面临的养老现实。然而,事实上,养老金缺口的争议由来已久。早在2012年,当时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就预测,2012年到2050年期间,养老金体系资金缺口约为39万亿元,该预测后来被媒体广泛引用。
2013年,时任社保基金理事长的戴相龙曾对媒体表示:“我国养老金确实存在缺口。”他解释说,缺口主要源于转制成本和历史欠账。即在1997年养老金制度改革之前,老一批退休工人没有缴纳养老金,而20%的统筹账户不足以支付他们的养老金,因此政府不得不挪用8%的个人账户用于弥补这部分缺口。根据十六大决议精神和国务院相关文件,养老金要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分开,逐步实现个人账户。因此,“这样的话,养老金确实存在缺口。”
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群义也表示,目前存在的缺口主要是指养老金个人账户的“空账”以及统筹账户收不抵支的“赤字”。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预测报告更加令人担忧。2014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下的隐性债务达到了86.2万亿元。
缓解养老压力的方法是什么?延迟退休只能救急
10年内养老压力增加三倍
中国的老龄化速度之快,远远超过大多数已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
今年两会期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透露,目前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例是3.04:1,即三个人供养一个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94:1,到2050年将下降到1.3:1。
而在1990年,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例是18:1;到2000年,这一数字下降到10:1。
在数量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压力下,“养老靠国家”恐怕并不容易实现。
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度,即将年轻人交纳的养老保险金直接发放给领取社保金的老年人。这一制度被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讽刺为“最大的庞氏骗局”。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延迟退休方案被提上了议程。
从人社部的知情人士那里,记者了解到,延迟退休方案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预计今年内将完成初稿。人社部指出,延迟退休是保障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政策。这项政策的提出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偏低的实际情况。
建国初期,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40岁,然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现在的人均预期寿命已高达74.8岁。目前,中国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60周岁、女性干部55周岁、女性工人50周岁。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人口学专家王丰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法定退休年龄早就无法适应当前的老龄化速度。”然而,一旦提出延迟退休,社会各界,包括不同群体纷纷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民间对延迟退休持有普遍的怨气。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褚福灵认为,“渐进式”的方案比较好,既与国际接轨,又能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接受,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也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