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感觉“心慌慌”的警惕是房颤
房颤是心房纤维性颤动的简称。房颤发作时,心房不能有效地泵出血液,血液滞留在心房内,加大了血栓形成的风险。房颤导致心房血栓形成,一旦脱落,会引起全身器官或组织的栓塞。老年患者脑中风的三分之一是由房颤引起的。由房颤引发的脑梗塞后果更为严重,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
大多数房颤患者的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疲乏、头晕,还会感到眼前黑蒙蒙的,最常见的就是心慌。随着房颤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多,我们应当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也不要拖延,应尽快去医院咨询医生,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就越大。还有大约15%到35%的房颤患者没有症状,因此常常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定期进行体检,因为对老年人来说,常规体检中的心电图是最简单有效的检查手段来诊断房颤。
长期房颤更常见于甲亢患者
以前冠心病、心绞痛、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被认为是“老年病”,多在老年人中发生。然而,近年来房颤的发病也呈现出向年轻人转移的趋势。刘志勇教授介绍,在就诊的患者中,三十多岁甚至二十多岁的患者突发心肌梗死已经非常常见了。而这些患者往往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吸烟、高脂饮食、熬夜、作息不规律、压力大、生活紧张等因素则是这些中青年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据专家介绍,在急诊就诊的突发房颤患者中,约有3%是与甲亢有关。研究发现,临床型和亚临床型甲亢患者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14%和13%,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中的房颤发病率2.3%。在年龄大于40岁的甲亢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房颤。因此,确定房颤的病因是否与甲亢有关非常重要。通过治疗,甲亢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约有60%的房颤患者会自动转为窦性心律,甲状腺功能恢复得越快,房颤的发病率就越高。
老年人尽量避免早晨活动
专家表示,冬季是心脏病和高血压高发季节,对于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按时遵循医生的建议服药。冬季的温差大,室内外温度变化大,易导致血压升高,血管脆性增加等,因此规律、定量的服药更加重要,不宜随意中断。
另外,老年人还应注意保暖,寒冷的刺激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在清晨活动,因为冬季清晨的空气寒冷,雾霾较重,晨练反而容易引发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建议在下午较为暖和的时候进行锻炼,并尽量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避免激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