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寒冷,很容易就被冻疮“袭击”。冻疮是冬季一种常见疾病,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是一旦长冻疮,会让你疼痒难忍。所以在冬季要特别注意预防冻疮。如果不小心长了冻疮该怎么办呢?如何预防冻疮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防治冻疮的方法。
冻疮不同于冻伤,要看人和环境
医学上所说的冻疮和冻伤并不是一回事。低温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统称为冷伤(cold injury),0℃以下的低温对人体造成的冷伤称为冻伤(frostbite),而0-10℃的低温对人体造成的则是非冻结性冷伤,冻疮就属于非冻结性冷伤。
天气骤变的换季时节是冻疮最容易发作的时候,潮湿的环境也是它的帮凶。英国的气候使冻疮的发生率高达10%。我没有找到我国冻疮发生率的统计数据,但南北方冻疮的发生率应该不会有太大差异,因为冬春季时,南方虽然气温高于北方,但相对潮湿且缺乏室内供暖,所以冻疮也不少见。
除了寒冷和潮湿,血液循环不好也是冻疮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而肢体末梢部位的血液循环相较其他部位稍差,所以冻疮容易发生在肢体末梢。另外,女性肢体末梢循环常较男性差,儿童末梢循环的调节能力较成人差,糖尿病、植物神经紊乱、营养不良、贫血等人群的末梢循环也较健康人群差,所以这些人容易被冻疮“叮咬”不放。如果局部衣物过紧造成血液循环不畅,也会诱发冻疮。
但是,在相同环境下,并非每个人都会患上冻疮。近年的研究表明,冻疮的发病与遗传也有关系。基因使得个体对寒冷和潮湿的反应存在差异,让某些人天生易患冻疮。
温暖的环境反而让冻疮更难受
虽然冻疮只是一种常见的小病,但要赶走它却并不容易。冻疮有反复复发的恼人特性,往往连续几年都会在同一部位发作。更让人烦恼的是,寒冷的时候还好,一旦进入温暖的环境,冻疮部位会变得红肿、刺痒无比,严重时刺痒会转为疼痛,局部甚至会出现青紫团块,甚至溃烂,久久不愈。冻疮就是这种死缠烂打的风格令人心烦。
温暖之所以会让冻疮更折磨人,是因为低温使得皮肤小血管收缩,动脉血无法运送营养和氧气,静脉血无法排出代谢废物,导致细胞代谢障碍。而当进入温暖的环境后,小动脉受热扩张,动脉血液流入,但此时小静脉却没有相应的反应,血液不能及时回流,导致局部循环发生淤血。淤血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造成皮肤组织发红肿胀。而组织水肿会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痒痛感。这就是为什么进入温暖环境后冻疮会发作的原因。
如果低温作用时间较长,细胞长时间缺血缺氧会走向坏死。恢复正常温度后,血液重新进入缺血缺氧的区域,也会导致原有受损细胞的凋亡,这种现象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编辑注:细胞好傲娇,缺血缺氧会受伤,补给血液和氧气时它们还会受伤)。冻疮严重时,冻疮部位的小血管内甚至会形成血栓,加重组织坏死。反应较明显的人在冻疮部位甚至会出现水泡、溃烂,此时很容易并发感染。
冻疮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
对于冻疮而言,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改善末梢血液循环是防治冻疮的重要环节。当你进行长时间的户外活动时,要特别注意手、脚、脸和耳朵的保暖,防寒防水措施都要做到位。这些容易生冻疮的部位,可预防性地涂抹凡士林等保护剂,千万不要以自己是否感觉到冷为依据。
穿衣宜宽松,不可过紧,避免末梢循环不良。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有些人习惯在手脚冷的时候用火烤、热水烫等方法复温,这并不利于冻疮的预防。冬天用搓雪、捶打等方式御寒也是不可取的。少量饮酒可以扩张血管,但在寒冷的环境中不应饮酒,因为它会加速热量的散失。
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平时应注意控制血糖。糖尿病容易并发周围血管病变,冬天要特别注意手足保暖,避免因疏忽造成严重的后果。
治疗
对于冻疮的治疗主要是舒张血管、促进愈合和防止感染。有许多种药物可以舒张血管,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
促进愈合方面,主要是外敷药膏和加强保暖。如果冻疮处的皮肤完整,可以擦抹冻疮膏,每日温敷几次(但不要热敷,热敷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
如果冻疮局部有感染的迹象,可以外擦百多邦或服用抗菌药物。冻疮较重并出现水泡时,处理方法与烧伤水泡类似,保留水泡外皮有利于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