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每个人都会得。人们对感冒的治疗方式各式各样,严重的会去医院,不严重的会自己买些药。一般选择的都是西药来控制病情。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感冒的呢?下面我们看看中医的治疗方法。
感冒时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感冒会咳嗽,气管炎、肺炎更容易引发咳嗽。有的人咳嗽时常常一顿一顿的,脸憋得通红,甚至喘不上气来。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年轻的时候曾经突然患上感冒,咳嗽不止。尽管他尝试了很多药物,但咳嗽久治不愈。李时珍的父亲也是一位名医,他翻查医书,最终发现了一个方子,只包含一味药,叫做“一味黄芩汤”。于是他用黄芩煎汤,给李时珍连服几天,咳嗽很快就停止了,他恢复了健康。因此李时珍对黄芩非常推崇,说:“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这说明只要正确使用药物,就像用鼓槌击鼓,效果立竿见影。
但并不是说黄芩对所有咳嗽都有效。中医认为,长期以来对咳嗽的病理表现、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咳嗽实际上可以分为咳和嗽两个症状。所谓“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咳是因为人的气道受阻,肺气不畅所致,而嗽则是因为脾湿不运,聚而生痰所致。因此,《黄帝内经》认为咳嗽的发生与人体的肺和胃有着密切关系。至于咳嗽的发生,《黄帝内经》认为外感咳嗽总体是由于“外内合邪”所致,所谓“外”是指人体感受了外邪,邪气束在肌表,肺气不畅;所谓“内”则是因为人过食寒冷食物,寒饮食停在胃腑,影响脾胃的运化,从而生痰。因此,内外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会导致人发生咳嗽。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咳嗽病人,尤其是小儿,常常存在外感寒邪的情况,而且还加上食用过多生冷食物的情况,这验证了《内经》的说法是有依据的。因此中医在治疗咳嗽时,基本上从肺、胃着手,采用宣肺止咳和健脾化痰的方法。
许多病人尝试了各种药物,但咳嗽一直难以治愈,这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很多咳嗽缠绵不愈,是因为治疗方法不对,治疗咳嗽需要了解其病理,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咳嗽可分为内伤和外感,同时还有寒咳、热咳、湿咳、燥咳等不同类型,需要仔细鉴别,切不可一种药物套用于所有情况。寒咳的痰色是白色清稀的;热咳的痰是黄色而稠的;湿咳的痰多而粘稠的;燥咳是干咳少痰的。此外还需要结合脉象、舌诊综合分析。如果只是看到咳嗽症状就随便到药店买些止咳药,结果只能事倍功半。
中医对咳嗽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一些久咳、顽咳,即使用抗菌素、消炎药久治不愈的情况下,只要进行正确辨证施治往往能够收到奇效。
有咳嗽症状的病人应禁食寒凉食物。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咳嗽时吃过凉的食物容易导致肺气闭塞,咳嗽症状加重,长期下去,还会伤及脾胃,导致脾功能下降,湿气聚集生痰。尤其是小儿咳嗽,最好避免生吃西瓜、香蕉、雪梨等寒性水果,但将雪梨煮熟并喝其汤则有养阴生津、清肺作用,如果再加上一点贝母,效果会更好。
温馨提示:看了中医如何治疗感冒相信大家对感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冒也有很多不同种类,不同的症状和引起原因也不同。药物的使用也不能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