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是指在感染后,由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的持续低血压状态。其诊断依据于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及休克状态,并且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压。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诊断感染性休克需要符合以下标准:1. 存在感染证据;2. 存在持续性低血压(收缩压<90mmHg或平均动脉压<60mmHg);3. 必须接受血管升压药物维持血压。
近年来,针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策略有了显著的进展。早期血清乳酸水平的监测及积极纠正组织低灌注是治疗的关键。液体复苏是最早期的治疗措施,而后续的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则用于维持血压。
除了药物治疗外,机械通气和肾脏替代治疗在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早期抗生素治疗、有效的感染灶控制以及严密的监测与支持性治疗同样不可忽视。
总结而言,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早期干预。临床医生应当根据最新的指南和研究成果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众对感染性休克的认识,促进相关医疗机构对于该疾病的关注与管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