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该节气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省,夏天来得比较早,在芒种时节,雨水和阳光变化无常。这时候建议市民应晚睡早起,适当接受阳光照射,但要避开太阳直射,小心中暑。

芒种后要常洗澡
芒种时期预示着炎热已经不远。夏日昼长夜短,人容易疲劳,这时,中午短暂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有益于健康。芒种过后,在中午天气炎热时人易出汗,衣物要勤洗勤换。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经常洗澡。但要注意,在出汗后不要立即洗澡。根据民间的谚语,“汗出不见湿”,因为“汗出见湿,会生痤疮”。
根据养生专家的建议,在这个时期,如果在沐浴上注意调养,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中医中流行的药浴即将药物的汤液或浸液加入浴水中,或直接用煎好的药汤进行蒸气浸泡或全身或局部治疗,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药浴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浸浴、蒸浴、热敷,而在保健养生中主要采用浸浴。
以浸浴为例,常使用的药物是五枝汤(桂枝、槐枝、桃枝、柳枝、麻枝)。首先将等量的药物用纱布包好,加入十倍于药物的清水中,浸泡20分钟,然后煎煮30分钟,将药液倒入浴水中,然后进行浸浴。如果条件允许,每天进行一次,这种药浴方法适用于全身浸泡,也可用于局部浸泡。

需要注意的是,在药浴的过程中,除了水本身的理化作用(主要是温热作用)外,药物溶液中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和呼吸道粘膜进入体内,根据不同药方的组合,可起到舒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等功效。
多喝水增加蛋白质摄入
每当气温升高,许多人的食欲会减弱,消化功能也会减弱,容易出现乏力、胃不舒服等症状。许多市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要么是自行服用药物,要么是求医治疗。但实际上,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日常生活,这些症状都可以避免。下面是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多喝水。在高温炎热的环境下,机体为了散热而大量出汗,每天可能达到4200毫升,因此在37℃―38℃环境下工作的人,每天需要补充10―12升的水才能满足机体需求。如果不及时补水,当机体丢失超过体重的2%时,工作效率会明显下降。补充水分时应该分多次进行,每次少量可以减缓排汗速度,还可以防止食欲减退,同时还能减少水分的蒸发。
其次,适当饮用淡盐水。汗液中氯化钠的含量约为80mmol/L,所以在高温环境下生活或工作的人每天会丢失大量的氯化钠。通常每天可丢失20―25克,如果不及时补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脱水和低钠血症,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循环衰竭和痉挛。
当气温达到36.7℃以上时,每升高0.1℃,每天应增加1克氯化钠的摄入量,但食盐的最高摄入量不超过30克。由于随着汗液排出,还会失去钾、铁、钙和镁,其中尤其需要注意钾的摄入。据悉,长期缺钾的人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中暑,因此应该增加钾的摄入量以提高机体的耐热能力。可以通过服用氯化钾片或增加摄入富含钾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各种豆类等,来增加钾的摄入。随着汗液流失,还会损失铁,每天的损失量超过0.3毫克,相当于通过食物摄入量的1/3,因此需要多食用动物肝脏、蛋黄和豆类等来补充铁。
第三,当气温达到35℃―40℃时,每小时流失的氮含量可达到206―229毫克,而在25℃时只有125毫克。身体在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可能出现负氮平衡的情况,而脱水又会促使蛋白质分解,导致尿中氮量增加,血液中皮质醇浓度增高,使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粪便中排出的氮也增多。因此,蛋白质的供应量稍微比正常时要高,应该占饮食总热量的12%―15%。养生专家建议,每天应该摄入100―200克蛋白质,其中50克应来自鱼、肉、蛋、奶和豆类中的蛋白质。